南方都市报 美国救房市 中国不必学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不过市场似乎并不领情。不仅市值已大幅缩水的"两房"股价继续下滑,甚至在格林斯潘呼吁将"两房"国有化后,对应股票还在下跌。同期,尽管纽交所多数公司二季报都好于预期,但二级市场却仍欠缺正面反应。这表明,美国投资者更看重就业数据等宏观参数,并未执迷于政策救市的举措。对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周期并不陌生,复苏无一例外都是个漫长过程。
这可能让热衷于"政府救市"的中国某些人大惑不解。不过,倒是完全符合经济学的预期理论———低迷的市场反应恰恰表明了美国市场的高理性程度。要知道,好企业和景气行业一定不需要援救,而一旦某个行业或企业需要政府援手,则可断定其中存在难以化解的问题。于是,政府救市的信号越鲜明,则也无疑等同于反复为怀疑情绪背书。如禁止"裸卖空"的规则突然修改,摆明了美国监管当局已确认市场存在崩溃风险,反而造成市场信心更加难以迅速修复。
市场还担心救市甚至可能间接对美国房地产业造成更深伤害。无可否认,房利美和房地美确实代表政府承接了前期按揭债券的大部分市场风险,施救政策等于对其进行风险补偿。但也应看到,作为上市公司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却因政府的全面支持而逃避了二级市场的惩罚,这无疑是用政府政令打击了理性判断企业价值的投资者。
更何况,美国楼市低迷有其深刻背景。随着1990年代开始的产业空心化,美国政府通过低利率政策诱惑低收入、高风险的购房者进入地产市场,托高地产业的产业权重。但对美国这一现代发达市场国家而言,地产业的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实在有限,甚至没有起到如网络产业般的拉动效果。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网络泡沫实际上在持续期方面就大大超过了地产泡沫。
美国发生的事情,提醒我们要冷静对待中国的楼市"救市论"。
从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房地产业一直被定性为"支柱产业",据说曾对上下游产业发挥过很强的带动作用。但随着对土地市场的价值发现和反复挖掘,地价、楼价在中国突然被忽悠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更伴随分阶段土地出让、严控用地规划等政策,房地产业这个特别传统的产业吸引了各种身份、各种来路的资金投身其中,民众安居的刚性需求蜕变为噱头,开发商们乐滋滋地享受了这个既有进入壁垒又有供给瓶颈行业的特殊景气。
凡事皆有两面性特征。17世纪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就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今畸形跃进的房地产业对GDP总量的贡献确也显著到了荒唐的地步。这也可以证明,虽然地产行业在微观层面没能带动普罗大众致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全国范围内各种要素价格全面上涨负责。因此,调控房地产业、降温地产价格、规范企业行为将有利于调控政策目标。
而如果在目前国内楼市均价区间就急吼吼地启动施救政策,不仅无法起到直接提升民众福祉,维护经济稳定的良好作用,反而可能以政府默认价格合理性的方式,间接为开发商团体输送利益。绞杀善良民众安居愿望的同时,背离借助市场手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令初衷,更可能直接引发类似美国救市的逆向信息选择。或者由于诱发业内利益相关方误判形势,而引致事与愿违。
再退一步讲,既然美国楼市的利好政策没能立竿见影,那咱们中国何必急用先学。不如顺应价值规律,让楼市价格无阻力地回落到民众支付能力能够承受的水平。毕竟从理论到实际,从国际到国内,中国房地产泡沫迹象都非常明显,当下的房地产业调整尚在初级阶段,此时,政府实在不能救、不应救,更不必救。(作者:沈洪溥)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星岛时评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