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 马英九成立两岸小组说明了什么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甫看到此则报导,似是与马英九率队探视"陆委会"所要表达的"挺陆"、"挺赖"肢体语言及目的,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实际上,既然马英九以"陆委会"成立十八年来,首位"总统"亲身探视"陆委会"的"大动作",并在"陆委会"以明确的语言,高度肯定和支持"陆委会"和工作,那就等于是给予了"陆委会"在两岸政策方面较高的定位及执行权力,为何又突然冒出了"陆委会"的功能相对减弱之说呢?
经仔细阅读这则报导,其实是"过去式"的描述:一是"马政府成立之后",那是两个多月以来的事情;二是"最近陆委会几次委员会,其实都是追认行政院会通过的两岸政策",也是过去几个月的事情;而非"现在式"。盖《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会议规则》第六条规定:"委员会以每个月举行一次为原则,必要时将召开临时会议。"既然是"陆委会最近几次委员会",那就应是指从"五?二零"后起计,每月举行一次,满当满算的三次会议了,而绝对不是指"目前态势"。
在"过去式"中,"行政院"内设有"两岸小组",及"陆委会"的委员会议其实是在"追认""行政院会"通过的两岸政策之举,其实是正常以至是"理所当然"之态。其中,既有制度上所需,也有马英九宣布委任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遭到自己阵营反弹及对岸也有所困惑,而必须作出"补救"之作。
在制度面上,看来马英九是很目觉地把自己当年出任"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时的认知、情感和经验,融汇到当今对"陆委会"的实务工作中去。实际上,早在"陆委会"成立之前,马英九出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之时,就奉蒋经国之命,为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政策草拟了"颖考项目"。去年两岸都纪念的"两岸开放二十周年",就是始于根据马英九的"颖考项目"而制订的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政策。稍后,马英九获当时的"行政院长"俞国华延揽入阁,出任"研考会"主委职务,并兼任"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当时,两岸开放政策正是暖身起动阶段,相关研究、规划作业,在行政系统是由"行政院"的"大陆工作会报"司其职,党务系统则是"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全权负责;而"政"、"党"两部门的大陆事务工作,马英九不但都参与其中,而且是实际参与运作。"大陆工作会报"的主要政策研拟,是由"研考会"统筹。也就是说,马英九实际上是参与、主导早期的两岸政策的主要关健人,甚至被形容为草创者。一九九零年十月,在"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的基础上,"陆委会"正式成立,由"行政院副院长"施启扬兼任"陆委会"主委,"研考会"主委马英九转任实际主持工作的"陆委会"特任副主委。时任"行政院长"的郝柏村曾颁奖章给马英九,表扬其在"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期间,规划大陆政策功绩卓著。
从当时的"行政院"高度重视大陆工作,指派"副院长"兼任"陆委会"主委,而身为"陆委会"的前身--"大陆工作会报"的执行秘书的马英九躬逢其盛,当然是亲身感受到此一体制的权威性及决策力。因而在"五?二零"后、百废待兴之际,很自然就把自己当年的经历、经验代入进去。尤其是在赖幸媛的任命遭到自己阵营内部强力反弹,而对岸也大为困惑之际,马英九在"行政院"内成立"两岸小组"的做法,实际上等于是恢复当年"大陆工作会报"之举,而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是刻意削弱"陆委会"的功能。
何况,按照体制,"陆委会"本来就是一个幕僚和协调机构。其一,按照"宪法"规定,"陆委会"所职掌业务属于"国安"范畴,由"总统"亲自掌握,并受"国安会"指挥。其二,"陆委会"与"外交部"、"经济部"等"部"级单位相比,只是一个统筹协调机构,"行政院"内涉及大陆事务的各相关部会的负责人,都是"陆委会"的委员。为此,"陆委会"是幕僚机构及执行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决策权掌管在"总统"和"国安会"的手中,尽管"陆委会"主委也是"国安会"的成员。三、在行政层面上,正如前述,最早期"陆委会"的主委由"行政院副院长"施启扬兼任,后来改由"政务委员"张京育出任。这除了是折射了当时的台湾当局较为重视大陆事务之外,也凸显了"陆委会"身份难以"独立",必须受牵制于"行政院"的状态。陈水扁上台后,似是不屑于国民党执政时代的这套体制,才有"陆委会"的"强势",甚至还发生了作为下属的"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公开反驳他的谈话内容的怪事。而马英九上台后,似是要把被陈水扁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因而在"行政院"内成立了"两岸小组",并不出奇。
但在赖幸媛上任后积极配合马英九的"开放"、"松绑"政策,尤其是在极为希望赖幸媛发挥"踩煞车"作用的台联党和民进党都"恨铁不成钢"地要炮轰她"下台",将直接威胁到马英九的"面子"之时,马英九给予了"陆委会"和赖幸媛极力的支持。除了是亲自探视"陆委会"并予以鼓励打气之外,还授权"陆委会"主导成立有"国安会"、海基会、"体委会"、中华台北奥委会和通讯传播委员会参与的"北京奥运紧急应变小组",并由"陆委会"主管文教工作的副主委张良任出任召集人,还由"应变小组"指派其成员、"陆委会"文化处长陈会英亲到北京奥运比赛现场作第一线指挥,可见马英九并没有弱化"陆委会"的功能。实际上,在陈水扁时代,此类业务是直接由"国安会"负责,并是由"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召集"陆委会"主委等几个人"策划于密室","陆委会"本身并不具有实质应对和决策权力。就此而言,"陆委会"的功能不但没有被弱化,相反还有获得"国安会"下放部份职权的迹像。
当然,即使是有"行政院"成立"两岸小组"这么一回事,从另一角度看,也并非等于是"陆委会"的功能被弱化,而毋宁说是马英九比过去更重视大陆政策。这极有可能是马英九上台后,遭遇到并未能预料到的因受制于国际大环境,及陈水扁留下的"烂摊子"积重难返,他的"马上就好"承诺难以兑现,民意支持度如同跳水般直落。为了自救,在短期内难以指望国际大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就只有寄望进一步开放大陆政策来"打救"了。因此,马英九才有"北京奥运后两岸将很热闹"之说,也才有马英九出访过境美国的"低调到不行",避免刺激美国和中国大陆之举。既然马英九如此对两岸政策寄予了如此的重视,也既然未来两岸谈判会进入较复杂的高阶层次,那在"行政院"内成立"两岸小组",提高大陆政策的决策层级,也就是顺理成章。就此而言,可以窥见马英九今后必将会全力推动大陆政策的"开放"、"松绑",改变过去要"踏煞车"的构思。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星岛时评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