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中国社会的江湖气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其实,我没有贬低此人的意思,而只是无意间说出了内心的一种感觉而已。在我看来,江湖气比邪气好。邪气的特点是暗算人,邪气重的人透着一股阴毒之气,而江湖气一般不暗算人。
人的肌体是有气味的,而且各不相同。据说狗能分辨,人已经失去这个功能了。但人能辨识别人的精神之气,即气质,如洋气、土气、正气、邪气、流气、匪气、官气、书卷气、江湖气等等。气质是环境造就的,也是个人志趣的结晶。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各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志趣不同,气质也不同。就是两人的气质属于同一类,也有浓淡显隐之别。
我国数千年人治社会,民众的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没有成为社会生活的准则,有关系,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没有关系,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做事全靠与他人的关系。因此我国社会是一个江湖气非常浓重的社会。实际上,人们也是将社会看作江湖的。比如某人重新出来做事,叫做"出山",或者"重出江湖"。
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不认识这个社会的特点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古时候的有钱人,特别是官宦人家,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言谈应对之道,从小就教育孩子如何认识人,如何与人打交道。人们甚至将这种技能放在书本知识之上。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就是这样教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底层群众不会那么文绉绉的,只是说"一个人不识字没有关系,不识人是会没有饭吃的"。一个人如果不满足于有饭吃,那就要学习更高的技能,要能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建立广泛的关系,白道黑道都走得通。这样的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上海话叫"兜得转"。
江湖气最早可能流行于游民阶层,后来流入商界和政界。相对来说,农民的江湖气最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思全用在如何种好庄稼上,而且与别人打交道也不多。他们因此不能成大事。历史上有影响的人大都不是纯粹的农民,即使是农民,也必定同时兼做小买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读书人清高,往往不屑于沾染江湖气。他们也往往办不成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就是国情。然而,它优秀吗?合理吗?能容忍吗?
江湖气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落后文化,与现代文明不合拍,不能接轨。它将公共法则二元化,公开说的是一套,行事时又是一套。公开说的是冠冕堂皇的理论,行事时却还是江湖规则。不少领导者在作报告的时候就没有准备照此办理,只是在那里表演,他心里另有一套。听众也心知肚明,只有那些涉世不深的人,或者书生气重的人才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主义、学说、纪律、法律都要为江湖规则让路,最多只能作为舞台上的行头,或者唬人的招牌。于是人们看到了奇异的现象:开的是桃花,结的是酸枣。
中国要崛起,民族要复兴,必须有一点认真劲儿,起码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从这一个角度看,江湖气又不怎么可爱了。什么时候,中国社会的江湖气少了,主义和法规的地位巩固了,才能说这个社会现代化了。(文/许博渊)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星岛时评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