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学术不端为何又击中上海交大?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剽窃是剽窃者的通行证,举报是举报者的墓志铭。看罢《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新闻,不由得就想起了北岛的那句诗。举报者杨军被开除,而涉嫌剽窃者薛小怀则平步青云,两个学术界的精英命运迥异,怎能不令人感慨良多?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杨军事件再次触及到国内学术界的痛处——无处不在的学术剽窃,似乎已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潜规则之下,如薛小怀者,傍上名师,有了依靠,纵然面对杨军的剽窃指责,却可以安然无恙;而试图冲破潜规则者如杨军,则诸事不顺,举报被"淡化处理",评副教授无门,直至被学校终止聘用。
如果这样理解上海交大对于举报者与剽窃者的不同处理方式,那么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交大将何以为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公平公正的形象?
2006年,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被指造假,上海交大的处理结果是撤销陈进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但对其骗取国家上亿科研经费一事,却没有进行任何法律层面的追究。当年的汉芯事件不了了之,其实已经预见了杨军事件的必然走向。由此看来,在学术不端的潜规则之后,还有更强大的规则在阻碍着事件的真相大白。
在一个追逐功名利禄的年代,在一个学术浮躁的社会里,诸如学术剽窃之类的潜规则频繁出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潜规则之后还有一股纵容潜规则的强大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让当年的汉芯事件没有上升到司法层面,让杨军事件里的举报者反而遭到解聘的命运;也正是这股力量,给了学术不端行为以肆无忌惮滋长的土壤。
我们关注执著的举报者杨军的命运,尽管他的抗争显得如此弱小,我们更关注的是,为何学术不端又一次击中了上海交大?究竟是谁在纵容着交大的学术不端?惟有揭露出学术潜规则之后的力量,杨军事件才能真相大白,才能让公众满意。(文/王毅)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星岛时评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