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各种在墙内看不到的新闻消息...
如遇无法显示网页(This Page Cannot be found)、连接被重置(Connection was reset)、连接超时(Connection timed out)请多刷新几次页面;或请翻墙访问,如何翻墙请Google ...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在新北京中消失:老社区(1)

更重要的是,他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北京的犯罪率上升,居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在一个没有大门的社区里住,我没有安全感。"阎文说。

。。。。。。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作者:小编 | 评论(0) | 标签:纽约时报, 北京, 胡同, 文化, 奥运

作者:NICOLAI OUROUSSOFF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08/07/27/arts/design/27ouro.html?_r=1&scp=1&sq=hutong&st=cse&oref=slogin

在西方花了一个世纪的城市建筑从建筑、摧毁、更新到保护性回归的历史轮回,如今在中国可以压缩成不到10年时间的历程。而当汹涌的建筑热潮在席卷全中国时,北京也开始了致力于保存她的历史印记的运动。

过去的十年来,城市建设爆炸性扩张,已经将北京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把城市里许多有历史意义的街区或者说胡同串儿,夷为平地一片。对此,草根性质的历史遗迹保护主义者已经敲响了警钟:那些有古老的木框架和瓦屋顶的老四合院住宅,它们曾经使得北京的许多街区被赋予了各种历史和象征意义,如今很快将消失得无影无踪,被大片大片的新楼群取代。它们消失得那么快,以致于连当地的老人们现在已经很难确定他们原来的方位了。

如今,就在他们努力保护幸存的老北京风貌之际,这些中国的四合院保护主义者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同样阴险的威胁:都市改造的贵族化。为数不多的幸存的老四合院住宅,已成为中国的日益增长的上层阶级和富裕的外国投资者所觊觎的对象,这些老四合院如今变成了一种上层人士的地位象征。随着越来越多的钱是投入到老四合院的翻修,这种现象不仅使得这些街区失去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而且也将使得到原来的一整个悠久的生活方式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此同时,对胡同命运的强烈关注已经掩盖了另一个同样紧迫的建筑保存问题,那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社会主义风格的房屋也在被拆毁。迫在眉睫的威胁是具有历史性质的:过去的历史面貌改变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在不久的将来,现实面貌就就几乎找不到与历史的关系了。

北京胡同街道的历史可以说是源于13世纪,源于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人,他们在北京城创设了像棋盘格局一样的街区。在老北京城里,居民的公共生活是在胡同小巷中进行的,而私人生活则隐藏在砖墙背后的四合院宅里。这样的生活方式大致上维持不变,一直持续到共产党在1949年夺取政权后的十年后。老北京城里,富裕人家住的胡同,大多是在北部,而穷人多住在南部,南部的胡同街区人口也比较密集。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北京的人口激增,房屋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四合院,过去只住一户人家,突然要住进三户或四户人家。

空间一下子变得小了,庭院都是新来住户的临时厨房和鸡舍,原来通风和明亮的庭院变得令人窒息、拥挤不堪。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管道,很快就连原来较富裕人家的胡同的居住环境也恶化了,成了贫民区。

50年代和60年代北京城开始向外扩展,包围老北京城区的古代城墙在这轮现代化的建设中被摧毁,而工厂和住宅楼则如雨后春般出现在城市中心周围,一些新的四五层高的具有那个时代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公寓布满了整个城市。

目前正在进行的的拆迁潮是由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的市场化改革势头很猛,房地产投机者看到了城市重建的潜在赢利机会。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城市建设加速,北京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为了准备迎接外国游客,开始了大规模的贫民区拆迁工程。

举例来说,前门地区,这是一个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曾经贫困但是繁华的社区,北京城的许多茶座和影剧院都曾集中在那里。然而现在才几年光景过去,这里的胡同已经被商场和带有丑陋的后现代主义外表的办公大厦取代,虽然只有几年,这些后现代的建筑看上去已经破旧了。

在这一带,保留下来的过去遗迹是一座老北京的城门,如今这座石块垒成的城楼被棚架包裹,城楼处在四周高架路的环绕包围中,一度通往城墙边的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改造成了八车道的大马路,穿过马路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走人行天桥。

对胡同街区的拆迁,对胡同所体现的文化记忆的毁灭,在城市的知识分子中引发了强烈抗议。其中,华新民和记者王军开始举办小型的抗议和撰写文章,表达对胡同命运的担忧。这些活动和文章,最终都吸引了西方的注意力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话题。

在筹办北京奥运的大环境下,北京政府对这样的批评变得更加敏感,起草了计划,在城市中心指定了25个历史建筑保护区。在过去的几年中,尽管还有一些违反规定的做法,但是拆迁的步伐似乎已显着放缓了。

但北京胡同的命运,不能完全归咎于冷漠无情的政府或是毫不留情的发展商,拆迁也反映了许多中国人所具有的新的心态。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最受青睐的房屋不是胡同区的居民四合院,而是政府兴建的公寓大楼,住在这些公寓楼里,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因此,中国的中产阶层对胡同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阎文(Yan Weng,音译)是一名有前瞻性的建筑师,他曾经住在前门附近,可是最近却搬进了高楼。他认为"对我们这些在毛泽东年代长大的人来说,住政府公寓总是最理想的。到现在,这种心态也并没有太多改变"。

更重要的是,他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北京的犯罪率上升,居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在一个没有大门的社区里住,我没有安全感。"阎文说。

。。。。。。

待续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