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各种在墙内看不到的新闻消息...
如遇无法显示网页(This Page Cannot be found)、连接被重置(Connection was reset)、连接超时(Connection timed out)请多刷新几次页面;或请翻墙访问,如何翻墙请Google ...

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

【转】中国都市报的崛起和困境(续)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作者:马大一为 | 评论(0) | 标签:新闻, 报纸

中国都市报的崛起和困境

http://www.bullog.cn/blogs/alading512/archives/158006.aspx

(三)

回去后各报纸就开始转向。在这之前,包括我办的那个报,为了有意识的和党报拉开差别,保留自己的特色,对当地的所谓的政治新闻这一类的东西基本上是一个规格:发标题新闻。比如采取一个通栏标题,然后下面一行小字,详见今日《河南日报》,保持自己内容上的特点。2000年后不一样了,当这个主流化提出来以后,很多报纸主动转向,开始向党报靠拢,开始抢发这些新闻。开什么会你不让我去我也要去,我还要发,把这个理解为是进主流的一个标志。用我当时的话来说这叫开会有一张请柬,到了会场留一把椅子,会后吃饭有你一双筷子。这些本来被撵到街头的记者这时候登堂入室,而且很快的党政部门也发现这些报纸的宣传效果比党报好,所以后来下请帖的时候专门列了都市报,地位提高了,记者们也很高兴,终于从街头走进会场了,甚至可以陪省长副省长吃顿饭了,找到做记者的所谓尊严了。但是由此带来的缺点就是本来借以生存的那种特点被削弱了,不仅是报纸与报纸之间雷同化,而且都市报与党报之间的特色也开始削弱了。大家怎样认识主流化,怎样成为主流,主流新闻是什么,像这样一些概念到现在都没有理清。

这样一搞搞得报纸特色减弱,原来的办报思路受到冲击,向党报开始靠拢,后边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虽然各个报社情况不大一样但基本是差不多的,就是报社内部官场化。本来都市报创办那天起,它有一种新的机制。像我在的《河南日报》那绝对都是正式国家干部编制,过去都有福利分房,那是很好的,但是办起都市报来之后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没有这个条件,当时都是向社会招聘,不给你任何这方面的保障,你来了之后就靠你的努力,甚至于连现在对普通劳动者的三金,直到现在大部分都市报都没有落实,靠你挣分,靠你写稿子,这种机制在都市报发展的早期比党报的官僚化的管理更具有优越性,能把记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撵的记者不敢睡觉,从早上就得跑新闻一直跑到晚上要交稿子,一天最好多跑几个,马不停蹄地干着活。在党报里看不到这种景象,但是在这种报纸里有。这些带来的记者劳动权益包括各方面的问题都有,但实际上当时这一批记者确实跟党报记者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内部的机制也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当时很多报社里内部的考核机制,各个报社的办法用的很多,记分的,评等的等等,各种各样非常多的办法,逼着这些记者们马不停蹄地去干活,工作效率是很高的。但是随着主流化了以后,内部管理也开始发生变化了。先是把一批骨干转为正式人员,另外从中又提拔了一些干部,给内部又带来一种新的东西,内部开始官场化。内部为了要想摆平这个东西,办法也想得多呀。现在好多报纸有首席记者,那是摆不平才产生的,部里提了一个主任俩副主任只能提三个,那还有一个同样资历和他同样能力的没法提了,命名为首席记者,享受副主任待遇。首席应该是一个,后来很多报社一大群首席记者,这都是为了摆平内部管理上想的办法。本来最有活力的一种报纸,完全是一种新的体制,逐渐逐渐的内容上开始向党报靠拢,管理上也逐渐向官场化靠近。都市报已经十几年了,当年进来二十多岁大学刚毕业的,现在都三十多了,快生孩子了,有的报社还作出严厉的规定,生孩子每个月发500块钱,别的不管了。这种生活压力都来了,内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所以从2000年以后,我当时用了一个词叫做中国都市报的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残酷的竞争,兼并、淘汰现在已经开始了。

在这里我需要总结一句,就是都市报的发展在中国新闻史是一个重大的阶段,它是打破原来党报一统天下,使中国开始产生真正的做新闻的新闻纸,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第二是真正产生了一种在市场下生存的报纸。90年代这一段应该是都市报的顶峰时期,但是现在已经走入一种困境,这个困境不在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在于办报理念的缺失和理论的缺乏。我把它叫做迷向,随着主流化以后,多数都市报已经找不着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了,以我自己亲身体会。我所在的一家报纸,当时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非常有锐气的一份报纸,曾经有两年在97年、98年的时候,我所在的那份报纸曾与南方都市报并列,感觉到很敏锐,在新闻上有所创建,有所前进,当然争议也最多。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不用看别的,就看网易,每个月里头还有几条网易上的新闻是《大河报》的?我记得以前几乎没有一个星期没有《大河报》的新闻,而且还是在很重要的位置。报纸失去锐气是一种成熟吗?我觉得不是一种成熟,你该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本有的特色被削弱了,这不叫成熟,这叫老化。而且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随着这种主流化以后,这一批报纸,有时候我说一句开玩笑的话,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些报纸的好多报人走上这条路了,当然他也没有"杀人放火"。当年官场上流传的一句话是对《大河报》产生的:"防火防盗防大河报"。他认为你是杀人放火,因为整天搞这种社会新闻报道,搞反腐败的报道,成为官场提防的一个东西。现在突然不"杀人放火"了,受了"招安"了,而且在主席台上的坐位也靠前了,它把自己原来形成的风格和办报的理念给丢弃了,使这个报纸再发展没有目标了,再办报没有理念了,仅只是维持而已,维持这个报纸的现状,维持现在的广告收入,风险再也不想承担了,有前车之鉴,以后凡有可能带来风险的报道咱一律不搞,这个是现在多数都市报共同的一种生存状态,这带来的就是没有出路。

(四)

内部矛盾大量的产生,不是靠干事业,不是靠写好新闻去激励记者,而是靠给官去平衡关系,永远平衡不了。我在《大河报》的时候是四个总编辑,一个总编三个副总编,现在大河报是一个总编15个副总编(包括享受副总编辑待遇的总编助理等),吃饭的时候两桌坐不下,平均下边的一个部门都不够一个副总编分管。报纸如果从外部到内部形成这种状态它能办好吗?我不是说他们坏话,作为那个报纸的创办人之一我感到很痛心,而这种情况又不是独此一家。

讲到这儿得讲出路啊。我想的法是这样,春秋时代得标志是每个地皮上都有一个霸主吧。如果满足于占山为王,在一方当个老大,那么这种优势还可以保持几年,就像一辆列车虽然不给它加油加煤了,但随着惯性它还会滑行一段时间,效益短期也不会有明显下降,现在是最好混日子的时候,但是这个报纸没有前途了。我一直很看重的是任何一家报纸,它应该不断有新的目标,这个目标模式的确立对一家报纸关系极大,你如果已经满足于现在占山为王这个地位了,就意味着你现在开始停止了。希特勒的战略是闪电战,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希特勒的进攻停止之日就是他开始失败之时。到了斯大林格勒,他的进攻停止了,他就开始失败了。我们不是希特勒,但是我们办报一定要注意,你永远给你的报纸一个不懈的动力往前走,瞄准一个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追求。这个东西说起来很空很虚,但实际上是一个报纸生命力的源泉。我认为在现在这种状况之下,从都市报来说,都市报的出路在于什么呢?在于确立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

很高兴的看见已经有这样的报纸出现了。当年《南方都市报》如果从发行量来看它的发展和发育比《大河报》还要晚一年到两年。现在在这些都市报里我最赞成的是《南方都市报》他们秉承的东西。它们在广东可以说称了王以后,我没有发现第二家其他各省的都市报有提出它这样的目标来,它要把它的报纸办成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之一,这是他们提的口号。它的眼睛已经越过了广东,指向了全国。它要让它的报纸走出广东,进入全国影响最大报纸的行列,这个目标的确立对这张报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看看它这几年连续的动作,不管是成还是败,你看他们的程益中进京办《新京报》等等,最近他们好像又到云南去收购了个《信息报》。从报纸的内容上来看,它现在已经不是光给广东人看的报了,它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过了广东,是全国视野。而且这样一种姿态也给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全国各地的新闻人才,东南西北的有志于做新闻的人都奔那里去了,它能选取最优秀的人才。实际上这两年它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又打出了两个拳头产品。第一个是它的特别报道或者是深度报道。我觉得这不仅是南都,是全国这类报纸将来要想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必须要抓的一个拳头。什么叫深度报道?第一,是要不同凡响,第二是要抓到那些新闻的富矿,把它狠狠的挖出来,形成一个时期的核心报道。实际上南都的核心报道过去也有过一些,造成全国影响的是孙志刚案报道。那一个孙志刚案给南都带来的影响力超过当年张金柱案给《大河报》带来的影响力。不管他后来付出了多惨重的代价,孙志刚案可以牛到促进废除了一部中国的恶法。付出了如此代价终于给中国的法治进程推进了一步,把收容法给取消了。新闻用自己的牺牲给中国换来了一点,哪怕一步的这样一个进步是何等的意义。

新闻,大家不要把它仅仅作为一个饭碗,它确实是一个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的职业。继孙志刚案报道之后,那一年包括聂树斌案,佘祥林案等一系列的冤案报道产生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促成了把死刑核准权收到最高法院去了,少杀错杀多少人,这是一个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作为一个新闻人只要做得好,做得正,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而《南方都市报》现在正在走,它的第一个拳头就是不断的制造一些不仅是影响广东而是影响全国舆论的,一个时期、形成全国舆论中心的这样一些核心报道,这个是它的一个拳头,是好多报纸现在求之不得但又不敢做的。

比如在这次四川地震灾害以前,曾经有大约两个月形成网络上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南街村的报道,南街村报道的第一家报道是第一财经,但是力度不够,第二家是《南方都市报》,这个报道是一帮年轻人做的,后来有一些跟进的,比如凤凰卫视,还有北京的一批记者跟进,把这个报道做下来了,引起了巨大反响。原来我估计这场大的争论已经拉开阵势了,结果被这场地震给冲掉了。我不敢贪天之功,南街村报道我是全力的支持者,因为这是我一个多年未了的心愿。我是河南人,我对南街村最少观察了10年了,对他们内部的问题、对他的矛盾,起码在04年就有了相当成熟的看法,但是那时候我手头已经没有报纸了,我没有阵地了。我只好作为一个线人,把我所掌握的材料提供给一些还有胆识敢做这个的记者,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但是终于把这个红气球给戳破了。我不想多讲这个报道,我是不能容忍这个拿着国家17亿的贷款,造这么一个文化革命模式管理的一个所谓的共产主义模式的村庄。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还不应该算一算这个帐吗?不应该把这个气球戳破了,让它的精神面貌露出来?

(五)

就是说一个报纸,你能保证你不断的提出这样一些振聋发聩的、能够迅速形成全国舆论核心的这样一些报道,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早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一个很蹩脚的话,《公众话题与新闻媒体价值评估》,我提出一个现象,咱们现在评价媒体的时候有一套标准,在这些标准里头大家最常用的,第一是发行量,意味着你的影响力;第二是广告额,意味着你的造钱能力或者吸钱能力;然后从新闻业务上来讲,是每年能获得全国好新闻奖的数量。凡是报社里生存过的人都知道,大家都很看重这些东西。我认为这里漏掉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准,这个评估标准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影响力的标准,这个研究时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说你的新闻被几个门户网站的采用率,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当时还从传播学引过来一个词,叫公众话题,什么叫公众话题呢?就是在现代社会或者是信息社会里会在一个时期由于一些信息的刺激形成一些大家都关注的话题,谁都看着,谁都想说一句话,这样的一些话题。公众话题往往由一种信息引起,这个信息一般是新闻,当然不完全,有些即使新闻不做也会引起一些话题。这几天菜涨价长得太多了,你新闻再不报,老百姓也会骂也会议论的,他有别的得到信息的方法,最简单的是他一买东西发现贵了。可惜咱们新闻现在限制,一到涨价的时候各报社说不要报道物价上涨的消息,以免引起群众人心波动。那群众都是傻子,你不报道他不知道东西卖贵了?这是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这种公众话题的形成如果是由新闻造成的,那么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哪个媒体或者哪个报道能形成这种新闻,而有的报纸就形不成这种新闻。你比如说有的报,客户订了一年到年底问哪个报道印象深,回答说没有,记不起来了。但反过来有一些报纸,人们会记得它做过的报道。这是不是一种评价啊?是官方评价之外的一种评价吧。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我说一个好的报纸每个月那么多报道里能够有一个报道构成全国性的话题,引起全国各大网站的注意,引起好多网民的争论。一个月有一个,一年就是12个,一年下来这个报纸就不得了。按照传统评估,南都的发行量没到上海,在上海应该没有影响力,但是有几个人不知道南都,不知道南都的报道?它有其他的传播途径,比如说有网络,下边写着据南都报道,南都评论今天是什么,对不对?这种影响力用简单的发行量没法去衡量,特别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这种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至于把它如何量化来衡量,这个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我觉得是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指标,很重要的影响力指标。我做报纸的时候曾经给记者夸下海口,我说我办一年报,如果每个月咱们能打响一个报道,形成全国一个时期关注的热点,成为其它报纸转载、各个网络和门户网站都转载的消息,一个月做一个,一年做12个,我保证这个报纸的影响力,乃至于它的发行量、广告额都会上去。可惜这个话说完之后干了10个月被免了,没干到一年。但那年也确实做了几件包括聂树斌案,巨能钙,还有直到最后的封口费等报道,一个月一个大概没有达到。我极力主张建立一个指标就是影响力的指标,超越发行量。这个指标对于报纸来说应该是最有激励也是最能说明报纸真正实力的东西,而现在南都正在这样做。我觉得这帮年轻记者们做的挺好,在走出一条新路。如果能按这个方向坚持走下去,不管再写多少检查,再撤几个总编辑,我觉得几年之后必成为全国一大报,不管它的名字大小。美国的所有报纸都是地方报,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太阳报》等,但它们不但是美国的报纸,而且是形成了世界影响的报纸。影响力的指标我觉得对于一个媒体一个报人来说应该是个最吸引人的目标,是应该想办法去打造的一个武器,我觉得只有这样,才会带来内部的强大的动力,我觉得这是从办报的策略上来考虑的出路所在。

现在南都还有第二个拳头,是它的时评。尽管报社都有社论这一体裁和栏目,但是一般轻易不用,而南都把时评,把社论和读者的评论当成一个新闻品种,而且拿出最重要的二、三版,每天发出很多有思想有见地的评论,已经成了报社的一面旗帜。现在不管你同不同意它,南都已经成了中国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它所发的一切评论都是坚持着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它经常请的学者是影响中国自由派的知识分子,它有自己的价值理念,敢说自己的话。笑蜀在北京开会时回答了一个问题,有人说你们南方报系不平衡,你们只发自由派的声音,成了自由派的阵地。他的回答我觉得有道理,他说从这张报纸上你看到了不平衡,你从全国看到不平衡了没有?全国两千多张报纸只有一张报纸说自由派的话,这难道平衡吗?你为什么对这个不平衡不去反对了?就是一个报纸要有自己的理念,要敢有自己的声音。我认为这个也是南方报系现在在全国打出重要影响力的一个原因,这是它的第二个拳头。

所以我认为都市报现在的困境是能走出去、有出路的,但这个出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要靠报人自己的觉醒、觉悟和一种新的理念的确立。说到最后就是谈到整个对报纸新闻包括都市报的新闻还应该有个努力方向,这个你可以从技术上总结出各种能总结的,我只是讲一点,我觉得对所有的新闻人,特别是都市报的新闻人来说,要有一个新的目标,要把自己新闻的品位、新闻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更到的层次和水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学会要懂得做"人的新闻",这是我这两年包括做新闻和想新闻时候痛切的感受到的一个缺陷。现在中央十七大讲"以人为本",这次救灾的时候高喊"生命第一",这是一种新的表述和新的声音。我们媒体在这方面不自觉的东西太多了,忽视人和人的价值,在我们新闻里屡见不鲜,包括我们自己思维定式里都有这个东西。我举几个例子,每年发生那么多灾难,多的死几十万,比如驻马店水灾死24万,唐山地震官方数字是24万,这一次地震恐怕不会少于10万吧。我要问一下,有谁知道这里头死的都是谁?当我们做新闻的时候,我们知道的是一个个数字,这场火灾死了309人,那个矿难死了多少人,你知道的是一个数字。这里有几个人,他的名字是什么,他是哪里的人,他的家庭情况如何,他的死亡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谁知道?不要说读者不知道,记者也不知道。记者就没有去采访这个,或者官方也不去发布这些东西。大家做一个对比,美国的越战纪念碑是什么样的?是一堵墙,这堵墙上是一个一个的名字。整个越南战争当中死的每一个从将军到士兵的名字都刻在这个墙上,对人的尊重体现在这里。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生命的失去,最简单的追悼方式是你不要遗忘,你记住曾经有一个人活着,曾经有一个人就这样死了。哀悼的前提是你得记得他,如果你都忘了还哀悼什么?日本人指责我们,你们说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人不可靠,你拿出来的数字是30万,你拿出名单来。但是我们拿不出来,我们连一万人的名单都拿不出来,为什么?中国历来视民如草芥,一个普通百姓、一个草民的生命值得记吗?值得去搞调查吗?没有人管这些事儿。

还有一条我后来才觉得残酷的规定,前两年国家定了一个标准,以后再发生各种灾难,死10人以上视为特大事故,就要报国家最高的部门。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你注意最近报道的几个矿难都是死9个。一起是巧合,多起我就觉得不是巧合了。人们在数字上做文章啊,死9个就不够10个,就不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理和追究。后来这居然成了咱们新闻界报道新闻、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死不够10个不报,大家也默认这个标准了,我对此感到非常悲哀,也非常气愤,我想突破……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