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中国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知道安东尼奥尼,是因为《放大》;喜欢安东尼奥尼,是因为《云上的日子》;而真正走进安东尼奥尼,则是因为《中国》。
1972年,他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到处于"文革"期间的中国,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中国》。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全方位地记录了那时候的中国。
在北京,他拍了天安门广场上来往的人群,拍了城墙根下打太极的老人,拍了学校里边唱歌边跳皮筋的孩子,拍了工人们下班后的政治讨论;拍了用针灸进行麻醉的妇产科医生,拍了在长城上作画的画家,拍了故宫、菜场甚至颤巍巍的小脚老太太……
在河南林县,他的镜头里有红旗渠,有劳作的人们,有革命委员会的会议,有墙上的大标语,还有蹲在墙根念书的孩子……
他让我们看到了72年苏州的河,河上漂来漂去的船,看到了苏州几分钱就能吃到的面条和糕点,看到了苏州的园林和佛寺;而南京,在他的镜头下,则有长江大桥、五老村幼儿园孩子们的舞蹈、某个小学的接力赛、鼓楼广场上疲惫的日常劳作……上海的一大会址、解放前的"滚地龙"、豫园的茶馆、黄浦江及它岸边的工厂……
所有的一切,都带着那个时代鲜明的影子。72年的中国,对西方人来说,是个神秘的国度。人们通过马可波罗的描述,通过无穷尽的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他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知道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却不知道这个国家的人民。"我想象的影像,那些占多数的是童话般的影像:黄色的河流、蓝色的沙漠、有好多盐的地方,并用盐盖房子和铺路,所有的都是白色的,沙漠,动物形状的山峦,农民身着童话般的衣服……"这是安东尼奥尼对于中国的想象。实际上,当他乘坐的飞机在一个冷的有风的晚上落在北京机场的时候,他就发现,这是个和想象不一样的世界。
72年的中国,对于他来说,是新奇的。他没有见过边骑车边打太极,没有见过用针灸来做麻醉,没有见过扛着红缨枪的少年。可是他却看到了中国人的单纯、诚实和互相之间的尊重。他用平和的观察者的心态来叙述一切。于是,他用了冷色调来诠释中国,于是我们看到了极具原始意味的生产和劳作场面,于是我们还看到了猪圈里和着音乐抬头的猪。"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中国",对于安东尼奥尼来说,他只是从他的眼光去理解中国,去理解中国的人民,他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一切。孩子们唱的歌,他并不理解;刷在墙上的标语,他同样不懂;中国人给他设定的拍摄路线,他也无法反抗。他唯一能做的,只是用镜头如实地表现一切。正是这样的表现,让他的电影成为了当时批判的对象。"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他的《中国》成了反华电影,他的电影"消除了中国真正的色彩和中国的风景,诽谤中国儿童,降低了南京长江大桥……",种种罪名朝他身上堆砌。
"那些人到处跑来侮辱我,而我找不到一个人来为我辩护"。他是不解的。他不解,为何他对这个国度,对这个国度"人"的热爱会被这样解读。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悲伤,在以后的五年中,这个杰出的导演没有拍过一部电影。
很多年以后,在上海纪实频道的一个专题节目中,当主持人问当年陪同安东尼奥尼拍《中国》的中方工作人员罗晋标:"如果现在对安东尼奥尼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老人沉默了片刻,沉重地说了一声:"对不起。"那一刻,我看到他的眼中有泪光。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一五一十部落推荐文章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